轴流风机

歼轰-7战斗轰炸机

时间: 2025-08-10 05:20:58 |   作者: 南宫体育

,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轰炸机,“飞豹”在1992年的服役填补了我国海军航空兵的装备

  ,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轰炸机,“飞豹”在1992年的服役填补了我国海军航空兵的装备空白,大幅加强。在1998年的中国航展上,获得了“飞豹”这一响亮名字的歼轰-7战机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当飞行员驾驶歼轰-7在珠海上空进行飞行表演时,其,不仅吸引了全场的关注,更给珠海的蓝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闪耀的“飞豹”——

  歼轰-7,代号“飞豹”。从它的名字就能够准确的看出,它有着强大的对空、对地作战能力。1973年,为满足中国空军和海军的需求,中国航空研究院指示603所开展超声速战术轰炸机的预研工作。1974年,南越海军登陆西沙群岛,与中国南海舰队发生激烈海战,进一步暴露出中国海军对导弹化航空兵力的迫切需求。歼轰-7成为替换老旧的轰-5和强-5,加强攻击力量特别是在海上作战能力的重要装备。

  歼轰-7采用高位双后掠翼,使用全动水平尾翼、单面垂直尾翼、机腹导流片,装备国产HTY-4弹射座椅能保证飞行人员在极端条件下逃生。机长(含空速管)22.32米,机高6.22米,翼展12.8米,机翼面积52.30平方米。最大平飞速度1.7马赫(高度11000米),巡航速度0.85马赫,实用升限15600米,转场航程3700千米(带副油箱和无武器),作战半径1759千米。

  歼轰-7航电系统具备现代化,装备有232H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ZJ-9指挥仪、210多普勒导航雷达等,最大搜索距离在150千米,跟踪约90千米。武器系统方面,歼轰-7装备有1门23-3型双管航炮,备弹200发;翼下挂架有4个外挂点可挂载C-801K/803空舰导弹,50—250千克炸弹,火箭发射器;翼尖挂架有2个可挂霹雳-5,近距格斗空空导弹霹雳-8/9,最大载弹量5000千克。

  歼轰-7“飞豹”的主要作战任务是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及超声速飞行。该机的远程打击能力较强,能够投送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助力中国空军能够在远离本土的区域进行战略打击。

  随着技术的进步,歼轰-7也在不断的提高。歼轰-7A是歼轰-7的后续改进型号,具备超声速、全天候对地攻击和反舰作战能力,其火控系统及综合技术已优于同期中国空军引进的俄制苏-30MKK,并且装备成本远低于苏-30MKK。

  歼轰-7系列战斗轰炸机在警告、外逼、驱离挑衅中国利益的域外海上力量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未来歼轰系列战机将继续发挥力量!

  国产歼轰-7歼击轰炸机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被人们誉为飞豹之父,是国产歼击轰炸机这一机种研制和技术的开拓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他带领航空603所的研制团队,在国内航空工业技术基础薄弱、从未接触过歼击轰炸机这一机种设计研发的大背景下,筚路蓝缕,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0年艰苦研发,于1988年12月14日将飞豹战机放飞蓝天,随后大量生产装备海军、空军航空兵部队,填补了国产对面攻击飞机的空白。而今距离飞豹国产歼击轰炸机首飞已逝去了30年,30年后,我们与已经88岁高龄的陈一坚院士再谈飞豹,聊起关于飞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飞豹是我国从苏联标准转向美国标准的第一型国产飞机。

  据陈一坚院士回忆介绍,要设计飞豹歼击轰炸机,首先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是选择什么设计标准(设计规范)的问题。

  当时世界航空工业业界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和经验总结,从50年代起,主要有两种飞机设计标准和规范。所谓规范,就是按照规矩办事,按照规范来设计飞机。其中一种是苏联人的标准规范,也是我们的祖国从建立航空工业之初就一直学习和使用的设计规范,它主要是基于经验总结积累起来的一些东西,在具体条文和内容上相当粗糙简单。另一种是美国的一套军用规范、MIL美军标,它们的条文有厚厚的一大摞,各个子系统、各个条目,要求非常详细细致和规范,强调从数学物理方式出发进行推导计算,技术上很严格,和苏联人完全是两个思路。

  苏联的飞机设计规范标准,我们当然很熟悉,苏联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老师傅,中国航空工业在改革开放前,走的一直是学习苏联的路。但是美国的标准和飞机设计规范,我们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技术封锁,从来就没接触过。那么陈院士是何时首次接触到美国标准的呢?

  据陈院士回忆,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春,航空工业部组织代表团访问欧洲,陈院士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和名义造访了德国,参观了德国MBB公司(该公司是当时西德最大的航空工业公司,全名叫做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布鲁姆公司,集合了梅塞施密特、容克、布鲁姆福斯等德国当年大名鼎鼎的航空工业公司,后来先后通过合并重组,加入了梅赛德斯-奔驰宇航公司和EADS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公司),还参观了与我们当时希望研制的歼击轰炸机相近的狂风Tornado战斗机,当时该飞机已经设计制造完成了。正是在德国,陈院士首次见到了美国飞机设计规范的标准文本,虽然只是简单阅读和接触,但技术业务精湛的陈院士敏锐地察觉到,美国标准规范跟苏联人完全是两条路子,而且完全从技术方面出发,要规范、细致得多。

  回到国内,陈院士通过渠道收集到美国飞机设计标准的文本,并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学习。随后,陈院士组织飞豹设计团队的技术人员,按照美苏两种不同规范大概计算了一下,结果发现,用美国规范计算出来的结果,要比按照苏联规范计算出来的精细得多,效益提高了20~30%。

  陈院士提到当初最终选择美国设计标准的大胆决策时这样说:究竟是采用落后但十分保险的苏联规范,还是冒着风险使用先进的美国规范?当时让我们纠结了好一阵子,因为选择使用苏联规范很保险,不会有错,但是这个飞机可能完成不了军委给的一大堆指标。经过多从讨论,我们最后还是决定用新的美国规范。实践证明,我们最终选择美国规范设计出的方案,不但完全满足军方给我们下达的一系列性能指标要求,而且要比以前先进得多。

  陈院士进一步指出:飞豹是第一型在新设计规范指导下成功的型号产品,当时我们说要保证它20年不落后,事实上也做到了。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还按照苏联那一套干,现在的飞豹肯定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

  飞豹首次借鉴采用美国飞机设计规范标准来进行新型国产飞机的设计,创造了中国国产飞机的第一,同时它的成功也成为了此后我国飞机设计标准变革的先导。此后,我们借鉴学习美国MIL国军标,推出了包括飞机设计在内的一系列我国自己的标准规范即国军标,随后包括歼-10飞机等在内的各种先进国产武器装备,都在新的标准指导下设计研制出来,使得我国的军事工业技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飞豹作为吃螃蟹的第一个,可谓功不可没!

  来源:兵工科技快讯 标题:你不知道的“飞豹”——从苏联标准转向美国标准的第一型国产飞机

  编者按:70载守卫祖国空天,国产战鹰奋勇当先。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整理了歼-5、歼-6、歼-7、歼轰-7、歼-8、歼-10、歼-11等经典战斗机的小记,通过讲述这些国产战鹰的守卫祖国领空故事,展现些许人民空军成立至今的峥嵘岁月,以飨读者。

  讲完歼-5、歼-6、歼-7、歼-8这些歼击机的故事,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我国首款战斗轰炸机——歼轰-7,也就“飞豹”战机。简单来说,战斗机/歼击机基本功能是制空,是“盾”,而战斗轰炸机则攻击,是“矛”。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是我国首款彻底摆脱苏式飞机设计理念,依据自己作战需求而定向研发的战机,书写了中国航空发展史上独立研制先进战机的崭新一页。

  上世纪70年代,各大军事强国纷纷推出战斗轰炸机,例如美制F-111(1967年开始列装)、苏联的苏-24和英德意联合研制的“狂风”战斗机等。与此同时,中越西沙海战也彻底暴露了中国缺乏“大航程”战斗轰战机的问题,一时间,包括强-6、歼-9、歼轰-7等一系列战斗轰炸机设计的具体方案陆续推出。最终,方案保守、可行性高的歼轰-7脱颖而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歼轰-7项目差点“胎死腹中”,1981年,由于国家财政紧缩、军费削减等宏观因素,歼轰-7项目由之前的重点型号变成“量力而行”项目,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82年,“飞豹”战机项目的命运出现转机——“飞豹”战机重新列入国家重点型号,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

  歼轰-7总师陈一坚不负众望,大胆决策,摒弃了沿用多年,但已落后的前苏联规范,决定选用国际上先进的军用飞机设计规范设计歼轰-7。新规范确立了,困难与考验接踵而来。选择新规范,意味着运算量呈现几何级增长,陈一坚超前地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当时,先进计算机在国内可是个稀缺货,最先进的计算机全国也仅有3台。

  陈一坚和设计人员在北京苦等了40多天,终于拿到了计算机。随后,陈一坚又当总师又当“程序员”,组织设计人员于1986年底研制成功7760CAD/CAM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提高了设计效率与质量,加快了研制进度。

  歼轰-7在研发过程中小问题不断涌现,但是并没再次出现致命的、颠覆性的缺陷,这也离不开陈一坚当时坚持使用先进理念设计飞机。时至今日,我国军用飞机设计依旧沿用了陈一坚探索出的设计规范,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慢慢的变成了战机设计不可或缺的手段。

  1988年12月14日,歼轰-7在西安首飞,首席试飞员是试飞英雄黄炳新。由于没现成的飞机供参考,承担歼轰-7首飞任务时,一向沉稳的黄炳新心里也打起了鼓,并在办公桌抽屉里写下了试飞生涯中唯一的一份遗书:“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最终,首飞取得了成功。当然,首飞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人来说,飞豹运用的新技术着实不少,试飞工作的难度不小。在国外航空界,有这样一条“铁律”:如果一架飞机运用新技术突破40%,研制成功概率不足50%。而“飞豹”战机运用新技术的比例正是40%。

  从1988年首飞到1998年正式定型,歼轰-7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煎熬期”,仅试飞就1600多次。在试飞阶段,歼轰-7曾经出现过一个致命缺陷,就是飞机在跨音速阶段(速度为0.95到1.05马赫数),方向舵就会出现剧烈抖动,进而影响到全机发生震动。据黄炳新回忆:飞机震动严重到会连仪表都看不清楚,非常危险。

  为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陈一坚冒险在方向舵上装传感器,停留在问题区间测量震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测试时,因为停留太久,方向舵整个振飞了,飞机顿时像就像一匹野马横冲直撞起来。艺高人胆大的黄炳新决定把飞机开回去,没有方向舵调整方向,他利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改变机头方向。

  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黄炳新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衡……最终,黄炳新在没有方向舵的情况下将飞机“飘”了回来。事后,陈一坚利用试验数据对飞机进行了改进,避免了震动再次出现。

  歼轰-7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解决了中国战斗轰炸机的有无问题,在其服役期间,参与了许多重大任务,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款最大起飞重量达30吨、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战斗轰炸机,该机虽然由于先天不足存在很多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确弥补了我军航空兵的对面短板,毕竟当初歼轰7系列战机是中国唯一一款具备精确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国产战机。

  严格意义上来讲,歼轰-7战机正式列装的型号只有两个:供给海航使用的基本型歼轰-7和深度改进的歼轰-7A。与歼轰-7原型机相比,歼轰-7A对气动外形略做改进,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取消了翼刀,这也是区分两者的重要方法。采用新材料,装备新雷达和航电系统,作战效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歼轰-7A可以携带几乎所有中国的制式空面武器,其对面能力非常灵活。

  即使在机身中线A依旧可在两侧翼下挂载上4枚C-802A/AK级别的对面导弹,翼尖以及机翼最外侧挂载可以挂载4枚自卫用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进气道下方的两个挂架则可以挂载各种吊舱。

  军事专家尹卓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轰-7A已基本达到了三代战机的水平,其对地对海攻击能力强,具有打击精度高的特点,可有效配合登陆部队的近距离火力支援。

  目前,新一代战斗轰炸机歼-16战机的列装工作才刚展开,仅仅装备了几个航空旅,而更需要战斗轰炸机的海航部队甚至还未列装。反观已经很成熟列装300多架的歼轰-7,还是航空兵目前对面攻击的主力机型,歼-16战机如果想要完全替代歼轰-7,那么还要比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继任者尚为到位的情况下,歼轰-7未来仍然需要坚守岗位一段很长的时间。(夏阳)

  来源:云南网 标题:中国首款战斗轰炸机歼轰-7 列装部队二十余年仍不可或缺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